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离不开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也得益于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然而,过去几年来,美国以供应链“去风险”为名,实施加征进口关税、发布出口管制清单、新增实体清单名录、出台芯片法案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冲击了国际贸易和跨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对于上海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全球化的城市来说,这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助力国内供应链的建设
在“五个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服务于国内的供应链建设,服务于在本土成长起来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企业。在外部环境有所收紧的背景下,需要强化中国企业在国内的供应链关系,提高它们对国际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能力。在这方面,最近通信巨头华为与新能源汽车领军者理想的合作是一个例子。在国际环境不太友好的背景下,夯实企业在国内的供应链关系是必要和紧迫的,在这个过程中,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要置身事内,为这样的供应链合作创造机会和提供平台。
强化供应链金融的功能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五个中心”建设。一方面,要在新的环境下,为国内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提供服务。举例来说,过去几年来,跨境电商企业泰穆(TEMU)和希音(SHEIN)为上游的生产厂家提供“全托型”供应链服务(包括金融服务),节省了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也使得相关服务实现了规模经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要嵌入这种“全托型”的供应链服务中,服务好电商企业和实体企业。另一方面,也要为国际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做好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支撑,助力中国进入供应链金融需求和供给平衡发展的阶段。
促进供应链领域的对话
“五个中心”建设与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型开放是一体的。十年前,美国的政策是贸易谈判“排华”,工具是3T(亚太地区的TPP、大西洋地区的TTIP以及服贸领域的TISA)。十年后,美国的政策是供应链“排华”,工具是3T的“变种”(印太地区的IPEF、大西洋地区的TTC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的PGII)。十年前,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当时的投资协定和贸易协定谈判(中美BIT、中欧BIT、中韩FTA和中澳FTA等)提供了“试验田”,缓解了贸易谈判“排华”的压力。当前,要把“五个中心”建设与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型开放有效衔接,借助自贸区提升战略、自贸协定升级战略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中国打造开放而不封闭、包容而不排他、共享而不孤立的全球供应链服务,缓解供应链排华的压力,促成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对话。
文:罗长远(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