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新时代新开放青年学者论坛会议顺利召开

2024.04.19

    2024112日,新时代新开放青年学者论坛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世界经济学会青年专委会主办,致力于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一个专业而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青年学者之间学术交流和合作。本次研讨会邀请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罗长远做专题演讲,以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7位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报告各自的最新研究。上午的会议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志远主持,下午的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鲍晓华主持。

 

    会议伊始,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罗长远致辞,并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 

    论坛的上午场,首先由上海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罗长远发表题为“统一大市场与供应链布局”的专题演讲。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区域间建立的供应链关系对两地间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影响。该研究利用两地商品价格关联反映区域间市场一体化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区域间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升将通过促进双边市场整合助力于两地间供应链关系的建立。研究还发现市场一体化的提升有利于克服地理距离的障碍,并且市场一体化程度提升的积极影响对于下游非外资企业的效应更大。






    随后,来自复旦大学的博士后贺诗婷发表了题为“Air Pollution as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的报告。该研究探讨了空气污染对公司出口行为及比较优势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空气污染冲击下出口商的应对策略。该研究首先构造了具有两种生产要素的多产品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其中劳动生产率会受到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企业产品出口数据与卫星空气污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逆温引起的空气污染作为工具变量进行识别。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劳动生产率及公司出口表现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为应对此影响,公司倾向于调整产品范围,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空气污染会构成企业的比较劣势。此外,较大规模的公司显示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接着,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的助理教授邓建鹏发表了题为“Super Factory Comes to Town: Quantifying the Agglomeration Spillovers from Foxconn Factory in Henan”的演讲。这项研究聚焦于大型公司在城市内部的地理位置如何通过集聚效应去影响城市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在于分解集聚效应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集聚效应如何随距离衰减和集聚效应的强度。该研究利用富士康进入郑州所带来的外生变化(exogenous variation)来解决这个识别的困难。具体来说,研究构建一个包含集聚效应的量化城市模型,并且利用广义矩方法结构估计了集聚效应的这两个方面。基于估计的量化模型,研究的结果发现富士康带来的1个工作会通过集聚效应额外带来2.2个工作。从最大化集聚效应的角度而言,富士康工厂的位置不是最优。最优的位置能够进一步提升郑州的制造业规模。





    最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磊发表了题为“Child Penalty and Maternal Occupation Choice: Evidence from Two-Child Policy in Urban China”的演讲。该研究探讨了生育对母亲职业选择的影响,着重分析了二胎生育政策对母亲从事创新职业的影响。该研究首先构造了具有异质性劳动力以及非线性工资结构的职业选择模型,其中创新职业具备较高的工作时间和工资水平。在这一框架中女性由于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而更多的退出创新工作。在此基础之上,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美国O*NET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二胎政策构建个体在生育二胎的概率作为生育数量的工具变量。研究发现,二胎对于个体从事创新工作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尤其是对女性,以及高教育水平劳动者。此外,这一负向影响是随着劳动者初始创新度的增加而递增的。





    论坛的下午场,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副教授麦嘉聪发表题为“Regional Variations in IP Protection: Uncharted Terrain in Firm Location Choices”的报告。这项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内地知识产权(IPR)执法强度的地区差异,挑战了将知识产权保护视为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同质执行强度的传统看法。该研究以诉讼结果为度量标准,聚焦于专利密集型行业,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地区知识产权执法对企业选址决策的影响。研究利用中国各地数据,使用与历史因素相关的三个工具变量来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分别是:英国租界的存在、清末至民初时期的外国商人以及基督教大学的存在。研究结果显示,更严格的知识产权执法吸引了专利密集型企业,同时对技术密集度较低的行业产生了清理效应。这项研究强调了制定区域特定的知识产权政策的必要性,为深入了解知识产权执法的复杂性以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




    随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方卉发表了题为“Global Production and Global Pollution”的报告。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多国贸易与污染的一般均衡模型,且引入了跨国生产这一更现实的考虑,试图研究全球生产和全球污染的相互作用。这项研究探究了开放经济下跨国生产的环境影响,并提供了一个研究现实国际环境规制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现实中碳边境税的潜在影响。研究的结果发现,跨国生产不仅转移了母国的生产技术,还转移了清洁的生产技术,从而影响了各国污染排放强度;当全球环境规制变严格时,越依赖污染进行生产的国家面临更大的福利损失,而跨国生产的存在缓解了改效应;征收碳边境税会降低征收国的福利水平,造成生产的回流。




    接下来,上海财经大学的副教授朱林可发表了题为“‘De Minimis’ Trade is not Minimal: Implication on US Trade Statistics and US-China Trade War”的演讲。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微量贸易规则作为一项关税规避手段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总体影响。该研究首先创新性地利用中美双方的官方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从加总层面与产品层面估算了中国通过微量贸易规则的对美出口价值,研究发现,中美经贸摩擦发生后,中国通过微量贸易规则向美国的出口逐渐增加,2020年微量贸易规模约占美国从中国总进口的10%。随后量化分析了微量贸易规则对中美经贸摩擦后美国福利损失的抵消作用。研究表明,与Fajgelbaum et al.(2020)相比,微量贸易规则中和了2018年贸易战14%的福利损失,抵消了2018-2019年贸易战30%的福利损失。


    最后,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生赵永晗发表了题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比较优势跃迁的视角”的报告。该研究构建比较优势跃迁程度指标,量化中国比较优势跃迁格局,识别外商直接投资对比较优势跃迁的影响。研究发现,2000—2009年中国比较优势跃迁程度持续攀升,比较优势跃迁呈现空间异质性,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显著促进比较优势跃迁。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内陆城市和高资本劳动比城市比较优势跃迁的效应更为显著。作为拓展,这项研究在GVC视域下重估比较优势跃迁,并探析比较优势跃迁的现实意义。




    上海世界经济学会青年专委会新时代新开放青年学者论坛秉承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理念,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空间,鼓励参会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思考和经验。2024年新时代新开放青年学者论坛顺利举办,吸引了来自上海知名院校的青年学者参与,为青年学者们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有助于年轻学者们从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同时激发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